2月下旬,记者从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获悉一组数据:近3年来,该校共派出44个调研组、179人次奔赴151个旅团级以上部队进行调研学习,了解部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;先后派出141人次到部队讲学、代职、见习,增进对部队战斗力建设现状及趋势的了解;与部队联合组织各种教学、训练和研讨活动30多次……
这些看起来枯燥的数据,是该校坚持开放办学、构建与部队联合育人模式的缩影。近年来,该校落实“面向战场、面向部队”要求,与部队携手开展联教联训活动,在资源共享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助推部队建设。
回顾在这方面的探索,该校领导谈起过去曾遭遇的尴尬——
几年前,该校拟制了一份《后方勤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》,在向部队官兵征求意见时被否定,部队的理由是:“人才培养目标与基层岗位职责需求相差甚远。”
无独有偶。某联勤分部军需处领导看过该校编写的《部队烹饪技术》课程标准后提出质疑:“你们在课堂上给学员讲的那些高端菜品制作方法,在基层部队有何实用价值?”
“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到部队去,部队的需求就是人才培养努力的方向!”校党委在教学形势分析会上对存在问题进行反思,认为课堂教学与部队实际脱节是症结所在,决定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,打出了一套组合拳。
与联勤分部、集团军后勤部、军代处等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基层后勤人才协议书,建立组织机构稳定、任务分工明确的士官人才共育机制;与部队协作开展作战保障现实问题研究,出版学术文集3部,推动20多个现实问题的逐步解决。
请部队领导、专家来校审定课程标准、教材,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训练内容把关;与部队协作开展联合考核,邀请部队人员共同制订考核标准、组织命题、联合施考;与多支部队连续多年开展军事后勤联合演练,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联训联演机制。
开设“名师讲堂”和“先行官讲坛”,聘请部队领导、专家、优秀毕业学员担任客座教授和特聘教员;选派教员赴部队代职、定期组织学员到部队实习,依托部队开办短期专题培训班,提高教员授课水平和学员实践能力。
通过持续努力,该校建立起了与部队双向沟通、协作共赢的联合育人模式,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清晰,办学思路进一步拓展,教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增强,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出累累硕果。2015年底,该校与部队共同完成的《士官教育“一体化”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》获军队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。据初步统计,近几年该校分配到部队的毕业学员,半数以上已立功受奖,多数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。
“联合育人让我们尝到了甜头,也坚定了深化与部队融合的决心。下一步,我们将主动作为,在院校与部队互通、教员与教官互动、实训与实习互补上取得更大成效。”该校校长李建新说。
分享到: